低频(LF)电磁辐射通常被定义为从3Hz到30kHz范围的无线电频率。在低频频段内,值得一提的它受到两个子频段,即从3Hz到3Kz的极低频(ELF),以及从3KHz到30KHz的极低频(VLF)。低频辐射源电磁场与公共卫生(二)——接触极低频场使用电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要有电流流通,导电线路和电器附近就有电场和磁场存在。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儿童白血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物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中有多项研究表明,其与极低频电磁场辐射也有关。极低频电磁场辐射是指频率范围在0—300Hz间的电磁场,来自中国四川大学的高强团队最新研究发现,极低频电磁场可促进大鼠脑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恢复,促进大鼠海马神经的再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Notch信号通路
+0+ 一、低频磁场的来源 来源:电力设施的传输线,电力设施和终端等得交变磁场范围:极低频磁场(extremelylowfrequencymagneticfields,ELF-MF):0—300Hz 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电磁场主要来源于输电线路、变电站、电气设备、家用电器等,0~300HZ的电磁场。WHO认为目前缺乏公众暴露极低频电磁场与健康危害的证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极低频电磁场归类为“人类可疑
因此,如果说极低频磁场确实会增加该疾病的风险,但就全球来看,极低频电磁场的公共卫生影响将是有限的。对可能与接触极低频磁场有关的其他一些不良健康后果也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其他儿童期癌症、极低频电磁场可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造成细胞内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受损、染色体损伤及遗传基因发生突变而致畸形,进而诱发下一代白血病、胚胎染色体改变,并导